你知道口腔構造如何影響發音與咀嚼功能嗎?深入解析口腔構造與功能,從口腔硬顎的支撐作用到口腔上顎的發音定位,搭配詳細的口腔牙齒結構圖說明,帶您全面了解牙齒排列與顎骨協作機制,掌握健康口腔的關鍵要素!
口腔構造與功能:生命的起點
身為一名執業多年的牙科醫師,我每日都在這方寸之地見證著人體構造的精巧絕倫。口腔構造與功能並非孤立存在,而是一個高度整合、分工明確的動態系統。它不僅是消化道的門戶,更是呼吸、語言表達、面部美觀的關鍵參與者。深入理解口腔構造與功能的奧秘,是我們維護口腔健康乃至全身健康的根基。
1.1 宏觀藍圖:口腔的空間界定
當我們談論口腔,它並非一個渾然一體的空間。專業上,我們將其劃分為兩大主要區域:
-
口腔前庭 (Oral Vestibule): 這是指牙齒與嘴唇、臉頰內側之間的狹長空隙。想像你輕輕嘬起嘴唇,這個動作就發生在口腔前庭。它是食物進入口腔的第一個暫存區,也是唾液潤滑的初始通道。臨床上,我們檢查黏膜病變或進行印模取樣時,常需牽拉開此區域。
-
固有口腔 (Oral Cavity Proper):這才是我們通常直觀理解的「口腔內部」。其前方和兩側的邊界是牙列(齒弓),頂部是口腔上顎(包含口腔硬顎和軟顎),底部則由舌頭和口底肌肉構成,後方則延伸至口咽峽(咽門)。食物在此區域被牙齒研磨、被唾液混合,並由舌頭塑形推送。這個空間的協調運作,完美體現了口腔構造與功能的協同性。
1.2 核心功能網絡:超越咀嚼
口腔構造與功能的複雜性,體現在其擔負的多重生理重任:
-
攝食與消化起始:這是其最核心的任務。牙齒負責切割撕裂(前牙)與研磨搗碎(後牙),舌頭靈巧地攪拌食物並將其推送向咽部,唾液腺分泌的唾液則潤濕食物、初步分解澱粉(唾液澱粉酶)、中和口腔酸鹼度並形成對口腔黏膜和牙齒的保護膜。任何一個環節的口腔構造與功能障礙,都會直接影響營養攝入效率。
-
言語構音:清晰發聲離不開口腔的精細調控。口腔硬顎、牙齒、特別是舌頭的形狀和位置變化,與唇、齒、軟顎協同作用,共同改變氣流通道,從而形成豐富的輔音(如t, d, l, s, sh)和元音。舌繫帶過短或口腔上顎結構異常(如顎裂)常導致構音障礙。
-
呼吸輔助通道: 雖然主要呼吸通道是鼻腔,但在劇烈運動、鼻塞或特定習慣下(如口呼吸),口腔成為重要的空氣入口。然而,長期口呼吸會破壞口腔微環境平衡,導致口乾、牙齦炎症甚至牙齒排列問題,深刻影響口腔構造與功能的健康狀態。
-
感官體驗與防禦屏障: 口腔黏膜富含感覺神經末梢,敏銳感知食物的溫度、質地、味道(與舌部味蕾協同),並提醒我們避免攝入有害物質。唾液中的溶菌酶、免疫球蛋白等構成重要的化學免疫屏障。完整的黏膜結構則是抵禦微生物入侵的物理屏障。
1.3 動態平衡:結構與功能的協奏曲
口腔構造與功能並非靜止不動。每一次咀嚼、每一句言語、甚至每一次呼吸,都牽動著眾多組織的協同運作。例如: 咀嚼時,下顎骨在顳顎關節引導下運動,牙齒精準咬合,舌頭推送食物,臉頰肌肉防止食物堆積於前庭,唾液大量分泌,形成一個流暢的動力鏈。 發“d”音時,舌尖需迅速抵住口腔上顎的前部(靠近口腔硬顎與牙齦交界處),同時聲帶振動,氣流瞬間釋放。這要求神經肌肉控制的極度精準。 這種動態的口腔構造與功能協調,是人體工程學的奇蹟。一旦結構受損(如缺牙、顎骨畸形)或功能失調(如肌肉痙攣、神經損傷),整個系統的和諧就會被打破,引發連鎖反應。
口腔硬顎:堅實的穹頂與無聲的守護者
抬頭看看天花板——在口腔裡,口腔硬顎就扮演著這個堅固穹頂的角色。它構成口腔上顎的前約三分之二部分,是分隔口腔與鼻腔的關鍵骨性結構。在臨床檢查中,用手指觸摸你嘴巴頂部的前方,那片堅硬、帶有橫向皺褶(腭皺)的區域,就是口腔硬顎的核心所在。
2.1 解剖基石:構造與分區
口腔硬顎的骨架主要由兩塊骨頭構成:
-
上頜骨腭突 (Palatine Process of Maxilla):這部分佔據了口腔硬顎的前大部分區域,左右兩側的上頜骨的腭突在中線處融合,形成堅固的支架。
-
腭骨水平板 (Horizontal Plate of Palatine Bone):位於口腔硬顎的後部,銜接上頜骨腭突,並向後延伸參與構成口腔上顎的完整骨性基底。 覆蓋在這骨性基底之上的,是緻密且角化良好的口腔黏膜。這層黏膜非常特別:黏膜下層缺乏明顯的黏膜下層組織:這意味著黏膜組織直接緊密地附著在骨膜上,移動性極小。這種緊密附著賦予了口腔硬顎極佳的耐磨性,使其能承受咀嚼時食物和舌頭的反覆摩擦接觸。
-
腭皺 (Rugae Palatinae): 這些出現在口腔硬顎前部黏膜表面的橫向脊狀隆起,不僅是重要的解剖標誌(常用於全口義齒的定位),它們在功能上也有助於舌頭在攪拌食物時提供額外的摩擦力和控制力,尤其在處理較粘稠或需要揉捏的食物時。研究顯示,腭皺的形態具有高度個體特異性,甚至有法醫學應用的潛力。
2.2 功能的支柱:超越咀嚼的支撐
口腔硬顎的核心功能,如同其構造般堅實可靠:
-
結構性支撐與分隔:作為口腔上顎的骨性主體,口腔硬顎為上牙列提供了穩固的附著基礎。它就像口腔的「地板」兼鼻腔的「天花板」,其結構完整性對於維持清晰語音(特別是發輔音時舌頭的支點)、有效咀嚼(承受咬合力)以及正常面部輪廓至關重要。它的存在確保了口腔和鼻腔這兩個腔室的物理分隔,避免食物或液體誤入鼻腔。
-
承載咬合力與耐磨平台:在咀嚼過程中,特別是磨碎食物時,下牙會撞擊上牙,巨大的咬合力最終傳導至上頜骨及顱底。口腔硬顎作為直接承受部分反作用力的區域,其骨結構和緊密附著的黏膜設計使其能有效分散壓力。同時,其堅硬光滑的表面是舌頭在推送、揉捏食物時的理想「工作檯面」,極高的耐磨性確保了長期使用的功能穩定。
-
語音共振腔壁:口腔硬顎堅硬的表面是產生清晰語音的重要物理基礎。當氣流通過聲帶振動產生聲音後,在口腔內形成共鳴。口腔硬顎作為口腔共鳴腔的上壁,其形態和堅硬度影響聲音的反射和共振特性,對於形成特定音素(如爆破音、摩擦音)的音色至關重要。軟顎雖然參與閉合鼻咽部,但口腔硬顎提供了舌頭構音所需的堅實後盾。
2.3 臨床焦點:結構異常與診療要點
作為牙醫師,我們對口腔硬顎的關注貫穿整個診療過程:
-
先天畸形與功能影響: 顎裂是最嚴重的口腔硬顎(及軟顎)發育缺陷。裂開的顎骨導致口腔鼻腔相通,嚴重破壞口腔構造與功能:嬰兒吸吮困難、餵養障礙、語音不清(過度鼻音)、中耳炎風險增高及牙弓發育異常。早期手術修復(顎成形術)是恢復基本功能的關鍵。即使經過修復,後續的牙齒矯正、語言治療通常必不可少。此外,顎蓋高拱也可能影響呼吸模式(增加口呼吸傾向)和牙齒排列空間。
-
黏膜病變與診斷關鍵:口腔硬顎黏膜雖然耐磨,但仍是病變好發部位。常見問題包括:
1.創傷性潰瘍:常由過銳的牙尖、不良修復體或過熱食物引起。因黏膜緊貼骨面,癒合可能較慢。
2.尼古丁口炎:吸菸者口腔硬顎後部可能出現瀰漫性灰白色病變,伴紅色小點(腫脹的黏液腺開口),屬癌前狀態。
3.口腔扁平苔蘚、口腔白斑:均可發生於口腔硬顎,後者有潛在惡變風險。
4.腫瘤: 惡性腫瘤相對少見於口腔硬顎,但良性小唾液腺腫瘤(如多形性腺瘤)有一定發生率。
- 修復與外科考量:在製作活動義齒(特別是上顎全口義齒)時,口腔硬顎是義齒基托獲得主要固位和支撐的區域。其形態、腭皺的利用、後堤區的封閉都影響義齒的穩定性和功能。進行上顎牙齒拔除(尤其是後牙)、囊腫切除或種植手術時,需謹慎評估口腔硬顎骨質厚度,避免造成口鼻瘻管。上顎竇提升術也與口腔硬顎後外側區域的骨量密切相關。 口腔硬顎這片堅實的骨質平台,默默承載著咀嚼壓力、支撐著清晰的言語、守衛著腔室的分隔。它的健康與穩定,是口腔構造與功能得以完美展現不可或缺的基石。
口腔上顎:動靜之間的功能藝術
口腔上顎(Palate)構成口腔的頂部,它並非一個單一結構,而是由性質和功能迥異的兩部分巧妙組合而成:前方的口腔硬顎(Palatum Durum)和後方的軟顎(Palatum Molle)。這種「剛柔並濟」的設計,精妙地滿足了呼吸、吞嚥、言語等多樣化需求,是口腔構造與功能協調性的典範。
3.1 軟硬兼施:硬顎與軟顎的協作
界線分明:口腔硬顎與軟顎的交接處並非一條嚴格直線,而是一個過渡帶。一個重要的解剖標誌是硬顎後緣,大致位於上顎最後一顆臼齒(或第二小白齒)的連線後方。觸摸這裡,能感受到從堅硬到柔軟的明顯變化。
軟體構造:軟顎主要由肌肉、結締組織、腺體和覆蓋其上的黏膜構成,沒有骨性支架。
其核心是五塊肌肉,它們賦予軟顎驚人的運動能力:
- 顎帆張肌、顎帆提肌:主要負責上提軟顎。
- 懸壅垂肌:收縮使懸壅垂(小舌頭)縮短變厚。
- 舌顎肌:連接軟顎與舌根,可下拉軟顎或上提舌根。
- 咽顎肌:連接軟顎與咽側壁,能將咽壁向內拉伸,協助關閉鼻咽部並縮小咽腔。 這些肌肉受迷走神經和舌咽神經支配,協同作用實現精細的運動控制。
軟顎遊離緣中央的懸壅垂(俗稱小舌頭),是重要的解剖標誌和功能參與者。
3.2 功能核心:閥門與共鳴腔
軟顎的靈活性使其成為溝通鼻咽與口咽的動態「閥門」,其功能至關重要:
-
吞嚥時的守護者:當我們進行吞嚥動作時,軟顎會強力上提並向後貼緊咽後壁(主要由顎帆提肌完成),同時咽部肌肉收縮形成咽環(Passavants ridge),共同構成一個緊密的關閉機制(軟顎咽閉合)。這個機制至關重要,它能有效阻斷鼻腔通道,防止食物或液體在吞嚥時反流進入鼻腔(避免嗆咳風險),確保食團順利進入食道。任何影響軟顎上提或咽側壁運動的因素(如顎裂修復不良、神經損傷、腫瘤切除後),都可能導致鼻反流或液體從鼻腔流出。
-
言語的調音師: 軟顎的位置極大程度影響語音中共鳴的特性(鼻音化程度)和特定語音的形成:非鼻音: 發元音(a, e, i, o, u)和大多數輔音(b, d, g, s, f, l 等)時,軟顎需上提關閉鼻咽通道,使聲音僅在口腔中共鳴,產生清晰、不帶鼻音的語音。鼻音:發鼻輔音(m, n, ng)時,軟顎會主動下降,打開鼻咽通道,允許氣流通過鼻腔共振,產生特有的鼻腔共鳴音。懸壅垂在這些音的振動中也可能參與。軟顎咽閉合不全(VPI)會導致過度鼻音(hypernasality)和輔音弱化(air escape),嚴重影響語音清晰度。
-
呼吸通道的輔助調節: 正常安靜呼吸時,氣流主要通過鼻腔。但在深呼吸、劇烈運動或鼻腔阻塞時,軟顎會自然下垂,使得氣流可以同時或主要通過口腔進入(口呼吸)。然而,長期習慣性口呼吸伴隨軟顎位置偏低,會改變口腔環境(口乾、牙齦增生風險增加)、影響面部肌肉張力、甚至可能影響牙弓發育和牙齒排列(與舌位有關),破壞正常的口腔構造與功能平衡。
3.3 臨床透視:功能評估與異常處理
診斷室裡,評估口腔上顎的功能是例行工作:
-
功能評估技巧:視診: 要求患者張口說「啊」,觀察軟顎上提的高度、對稱性、懸壅垂形態。囑咐含水後吞嚥,觀察是否有液體從鼻腔流出(陽性結果提示軟顎咽閉合不全)。
-
聽診:仔細聆聽患者言語,特別注意發非鼻音時是否有過重的鼻腔共鳴(如「ㄅ」「ㄉ」「ㄍ」發不清或帶鼻音),或發鼻音時是否鼻腔共鳴不足(hyponsality)。標準的語句測試(如包含大量壓力性輔音的句子)非常有效。
-
儀器輔助:必要時使用鼻咽內視鏡或X光動態攝影(VFSS),直接觀察軟顎運動和閉合情況,這是診斷軟顎咽閉合不全的金標準。
-
常見功能障礙與應對:軟顎咽閉合不全 (VPI): 成因包括先天性顎裂(即使修復後仍有部分病例存在)、顎咽部手術後疤痕、神經肌肉疾病(如腦性麻痺、中風)、腫瘤切除後組織缺損等。處理策略多樣:輕微者可加強言語治療訓練;結構性缺陷需考慮手術(咽成形術、軟顎再修補術、咽後壁植入);特殊裝置(如語音球狀物)有時是臨時或替代選擇。手術目標是建立足夠的閉合以改善語音和吞嚥,同時避免造成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
-
打鼾與睡眠呼吸中止: 鬆弛冗長的軟顎和懸壅垂是造成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OSA)的重要解剖因素之一。它們在睡眠中容易震顫產生鼾聲,甚至塌陷阻塞氣道。治療方法包括生活習慣改變、持續正壓呼吸器(CPAP)、口腔矯正器,以及針對軟顎組織的手術(如懸壅垂顎咽成形術UPPP)或微創射頻消融術。
-
創傷與感染: 軟顎的灼傷、外傷、膿腫(如扁桃腺周圍膿腫)會引起劇烈疼痛、吞嚥困難和言語不清,需及時處理。 口腔上顎,尤其是其靈動的軟顎部分,是口腔構造與功能中精妙絕倫的「動態組件」。它像一位技藝高超的指揮家,精準協調著吞嚥的安全閥門、言語的清濁共鳴與呼吸的通道選擇,時刻維繫著生命基本功能的流暢與高效。
口腔牙齒結構圖:解碼微笑背後的微觀世界
在診療椅上,面對著一張張口腔牙齒結構圖(牙齒剖面圖),我總能感受到牙齒設計的精妙。每一顆牙齒都是一座功能強大的微型建築,其複雜的層次結構是億萬年進化的傑作。理解這張口腔牙齒結構圖,是理解牙齒為何能承受數十年咀嚼壓力、為何會發生蛀牙或敏感、以及我們如何修復它們的基礎。它直觀展現了口腔構造與功能在微觀層面的完美結合。
4.1 宏觀形態:功能決定形式
牙齒形態的多樣性是其功能分工的直接體現:
-
門齒(切齒):位於牙弓最前端,單根、薄而鋒利的刀刃狀切緣。其主要功能是像剪刀一樣「切斷」食物(如咬斷菜梗、麵條),並在美觀和發音輔助(如發「f」, 「v」音)中扮演關鍵角色。它們的咬合面相對小而簡單。
-
犬齒(尖牙):牙弓轉角處,擁有最長、最堅固的牙根和尖銳的牙尖。它們是撕裂食物的主力(如撕扯肉類),具有強大的支撐力,常被稱為牙弓的「基石」,對維持面部輪廓(尤其口角支撐)和美觀(微笑曲線的關鍵點)非常重要。
-
小臼齒(前臼齒):位於犬齒之後,通常有1-2個牙根。牙冠有1-2個咬合牙尖,咬合面出現溝窩點隙。它們兼具撕裂和初步研磨食物的功能,是從尖牙的大塊撕裂到大臼齒精細研磨的過渡橋樑。
-
大臼齒(臼齒):位於牙弓最後方,體積最大,擁有複雜的咬合面(多個牙尖、深溝窩點隙)和強壯的多根(通常上顎大臼齒三根、下顎大臼齒兩根),提供巨大的咬合面積和強大的研磨能力。它們是將食物徹底磨碎成食糜的最主要執行者。智齒(第三大臼齒)是最後萌出的臼齒,常因空間不足而阻生或位置異常。
4.2 微觀殿堂:層層守護的結構
這張精密的口腔牙齒結構圖揭示了牙齒由外向內的三層主要組織結構:
結構 | 琺瑯質(牙釉質) | 牙本質(象牙質) | 牙髓 |
---|---|---|---|
定位 | 牙冠最外層 | 琺瑯質下方,包圍牙髓腔 | 牙齒中央(牙髓腔與根管系統) |
硬度 | 人體最堅硬(96%無機礦物) | 中等(70%無機物),具彈性 | 柔軟結締組織 |
結構特點 | 琺瑯質柱垂直排列 | 牙本質小管放射狀分布,含液體與細胞突起 | 富含血管、神經、淋巴管與免疫細胞 |
功能 | 抗磨耗/酸蝕第一防線,表面光滑防菌斑 | 1. 支撐咬合力傳導 2. 緩衝壓力防破裂 3. 敏感反應傳導 |
1. 營養供應 2. 疼痛預警 3. 修復性牙本質形成 |
修復能力 | 無細胞、不可再生 | 可形成硬化/修復性牙本質 | 有限修復能力(炎症易不可逆) |
臨床關聯 | 補牙即人工修復破損 | 牙本質暴露導致敏感(小管液流動刺激神經) | 牙髓炎需根管治療(移除壞死組織) |
關鍵弱點 | 無神經感知,蛀蝕達牙本質才疼痛 | 小管開放易引發敏感(冷熱酸甜) | 密閉空間使炎症壓力劇痛 |
此時通常需要根管治療(抽神經)來移除感染物質並密封根管以保存牙齒。
4.3 錨定根基:牙周組織的協同
口腔牙齒結構圖絕不僅限於牙齒本身,還包括將其穩固錨定在顎骨中並提供功能支持的牙周組織:
結構名稱 | 組成特性 | 關鍵功能 | 臨床關聯性 |
---|---|---|---|
牙骨質 | ・薄層礦化組織(無血管神經) ・硬度低於牙本質 ・終身沉積增厚(根尖區明顯) |
・牙周韌帶纖維附著點 ・懸吊牙齒於齒槽窩 ・微調牙齒位置與修復損傷(如根尖吸收) |
・牙根外露時易敏感 ・正畸治療中參與牙根位置調整 |
牙周韌帶 (PDL) | ・緻密纖維結締組織 ・富含本體感覺受器 ・含成骨/破骨/成纖維細胞 |
・懸吊與緩衝咬合力(減震器) ・精準感知咬合位置與力量 ・促進牙周組織更新與適應(如正畸移動) |
・牙周病首波破壞目標 ・牙齒鬆動的早期指標 |
齒槽骨 | ・代謝活性高的骨組織 ・依牙齒功能存在而維持 ・受壓力吸收/牽引新生 |
・支持牙根結構 ・適應功能性負荷(如咀嚼、正畸) ・提供牙周韌帶附著基礎 |
・缺牙後萎縮吸收 ・牙周病骨破壞主戰場 ・植牙需足夠骨量 |
牙齦 | ・角化口腔黏膜 ・邊緣形成牙齦溝 ・附著齦結構緻密 |
・物理與免疫雙重屏障 ・抵抗咀嚼摩擦 ・維持牙頸部密封性 |
・牙齦炎為牙周病前兆 ・萎縮導致牙根暴露敏感 |
理解這份藍圖,是我們診斷治療所有牙齒相關疾病的起點。
Q&A:解答您對口腔結構的疑惑

1. 什麼是固有口腔?
在專業解剖定義中,「固有口腔」(Oral Cavity Proper) 是指口腔的主要內部空間。它的界限是:
- 上方: 整個口腔上顎(包括前部的口腔硬顎和後部的軟顎)。
- 下方:主要由舌頭的表面以及兩側和前方的口底黏膜構成(口底包含舌下腺等結構)。
- 前方和兩側:以牙列(上下牙齒及牙齦)為界。想像牙弓像一面弧形的牆壁。
- 後方:延伸至「口咽峽」(Fauces),這是由軟顎遊離緣、懸壅垂、兩側的舌顎弓和咽顎弓以及舌根共同圍成的通道,通往咽部。
簡單說,當你閉上嘴,舌頭所在的空間、牙齒內側的區域就是固有口腔。它是食物被牙齒咀嚼、舌頭攪拌混合唾液的核心場所,也是語音形成的主要共鳴腔。與其對應的「口腔前庭」則是牙齒外側與唇頰內側之間的空隙。
2. 口腔有什麼器官?
口腔並非一個單一器官,而是一個包含多個重要組織和器官的複合功能腔室,它們共同支撐著複雜的口腔構造與功能。主要構成包括:
-
牙齒: 咀嚼的核心工具,按形態功能分為門齒、犬齒、小臼齒、大臼齒。
-
舌頭:由高度靈活的肌肉群構成,負責味覺(舌背有味蕾)、攪拌推送食物、協助吞嚥、清潔口腔、以及精細構音。
-
唾液腺:分泌唾液的腺體,主要包括三對大唾液腺(耳下腺/腮腺、頷下腺、舌下腺)以及遍布口腔黏膜下的無數小唾液腺。唾液潤濕食物、助消化、清潔口腔、抗菌、緩衝酸鹼度。
-
頜骨:主要是上頜骨和下頜骨(下顎骨),提供牙齒附著的骨性基礎。上頜骨構成口腔上顎(含口腔硬顎)及鼻腔底壁等。
-
口腔黏膜:覆蓋口腔內表面的濕潤上皮組織,具有保護、感覺(觸覺、痛覺、溫度覺)、分泌(小唾液腺)和免疫屏障功能。不同區域黏膜特性不同(如口腔硬顎黏膜緊密附著耐磨,頰黏膜則較鬆軟)。
-
唇與頰: 唇(特別是口輪匝肌)控制開口閉合,協助攝食、發音(如發雙唇音b, p, m)、面部表情和美感。頰(臉頰)構成口腔側壁,內有頰肌協助食物在咀嚼時位於牙列間,並參與吮吸動作。
-
腭:即口腔上顎,包含前部骨性的口腔硬顎和後部軟組織構成的軟顎(含懸壅垂),分隔口腔與鼻腔,在吞嚥、呼吸、言語中扮演關鍵角色。
-
口底:舌頭下方區域的組織結構,包含肌肉、腺體(舌下腺)、血管神經(如下頷下腺導管開口於此)和黏膜。
3. 口腔前庭是什麼?
口腔前庭 (Oral Vestibule) 是一個常被忽略但功能重要的過渡空間。具體而言:
- 位置: 它位於口腔的最外圍,是「嘴唇和臉頰的內側黏膜」與「牙齒和牙齦的外側表面」之間形成的潛在性空隙或「夾層」空間。當你輕輕閉嘴,上下牙齒輕微分開時,這個空間就存在了。
- 界限:
外側(前壁): 由上唇和下唇的內黏膜構成。
外側(兩側壁): 由左右臉頰的內黏膜構成。
內側(後壁):由上、下牙列的外側面(頰側/唇側)以及包裹牙頸部的牙齦構成。 頂部和底部:分別對應上、下唇頰黏膜轉折至牙齦的移行溝(前庭溝)。
- 解剖特徵:
在上頜,正對上顎中切牙(門牙)稍外側的唇黏膜處,常可見一小突起(上唇繫帶)連接到牙齦。
在下頜,對應位置有下唇繫帶。 在兩側,大致正對上顎第一與第二大臼齒(或第二小白齒)區的頰黏膜上,有腮腺導管(耳下腺導管)的開口(斯騰森氏管開口),唾液由此排出。
- 功能:
食物暫存與導流:食物入口時首先進入此空間,是咀嚼過程中食物在牙列內外(固有口腔與前庭之間)暫時停留和移動的通道。尤其適合含住液體或暫時存放少量食物。
唾液潤滑分佈:腮腺分泌的唾液主要排入口腔前庭,潤滑黏膜並參與食物混合。
- 臨床入口: 牙醫師進行許多操作(如注射局部麻醉藥、放置X光片、取印模、檢查黏膜)都需牽拉唇頰,利用或進入口腔前庭區域。

4. 口腔的結構是什麼?
口腔是一個結構複雜的功能腔室,其組成並非單一組織,而是由多層次、多組織協同構成。可從以下幾個層面理解其結構:
結構分類 | 組成/位置 | 功能特點 |
---|---|---|
骨性框架 | 提供口腔基礎支撐與器官附著點 | |
– 上壁(頂) | 上頜骨腭突、腭骨水平板 | 構成口腔硬顎骨性基底,分隔口腔與鼻腔 |
– 下壁(底) | 下頜骨體、舌骨上肌群 | 無直接骨性底壁,舌頭與肌肉群支撐口底 |
– 前壁與側壁 | 上下頜骨牙槽突、唇頰軟組織 | 牙槽突承載牙齒;唇頰形成軟組織側壁 |
– 後壁 | 口咽峽(開放結構) | 連接咽部,為消化道與呼吸道共同入口 |
軟組織與器官 | 覆蓋黏膜並執行特定功能 | |
– 口腔上顎 | 硬顎(黏膜覆蓋)、軟顎 | 硬顎固定分隔口鼻腔;軟顎動態調節呼吸/吞嚥通道 |
– 舌頭 | 附著於舌骨肌群 | 咀嚼、吞嚥、言語、味覺感知 |
– 唾液腺 | 腮腺、頷下腺、舌下腺導管開口 | 潤濕食物(腮腺導管在前庭;舌下腺/頷下腺導管在口底) |
– 牙齒與牙齦 | 上下頜骨牙槽突 | 咀嚼、咬合受力 |
空間劃分 | 功能區域分工 | |
– 口腔前庭 | 牙列外側與唇頰內側之間 | 暫時儲存食物、唾液混合 |
– 固有口腔 | 牙列內側(含舌體) | 主要咀嚼、舌頭攪拌 |
功能協作分區 | ||
– 攝食區 | 牙列咬合面、舌體 | 機械分解食物 |
– 唾液潤滑區 | 唾液腺導管開口 | 分泌酵素、潤滑食團 |
– 分隔區 | 硬顎/軟顎 | 維持呼吸道暢通與吞嚥時關閉鼻腔 |
– 感覺區 | 黏膜神經末梢、舌體味蕾、牙周韌帶 | 感知痛溫觸覺、味覺、咀嚼壓力 |
動態連接 | 口咽峽 | 協調呼吸、咀嚼、吞嚥、言語(如軟顎位置切換) |
其結構設計完美服務於其攝食起始、言語溝通、呼吸輔助和感官防禦的核心功能,是口腔構造與功能高度統一的典範。
關於作者:嘿~我是你們的牙醫朋友「小樂醫師」!在「口腔健康指南」裡,沒有難懂的醫學術語,只有滿滿的實用技巧和暖心提醒~不管是刷牙偷懶被抓包,還是怕看牙醫的心得(我懂!),這裡都能找到解答。目標是讓牙齒保健變輕鬆,讓你的笑容閃亮到不行!快來跟我一起聊聊牙齒的大小事吧~記得,愛牙齒就是愛自己唷!